▲ 2018西泠秋拍
中國當代玉雕大師作品專場
黃楊洪(b.1973)太獅少獅 白玉擺件
材質:新疆和田籽料
尺寸:135×85×76mm
重量:870.2g
鈐印:博潤堂 黃
金眸玉爪目懸星,群獸聞知盡駭驚。怒懾熊羆威凜凜,雄驅虎豹氣英英。曾從西域常馴養,今出中華庶右平。都笑文殊能服爾,穩騎間馭下天京。獅,亦作狻猊,自東漢傳入中國,被認為是一種驅邪消災、象征吉祥的神獸。而“獅”諧音“師”,以大小雙獅比喻“太師”、“少師”,承望子成龍、世代高官之愿景,為喜聞樂見的傳統題材。
此作以“太獅少獅”為題,取上好的和田籽料雕琢而成,玉質細白油潤,聚紅皮濃艷俏麗。圓雕大獅伏地半臥,側首上仰,突目隆鼻,齜牙咧嘴,形容威武。獅首毛發旋卷,長毛披垂至肩,前爪探身握物,后足蜷于身下,飄纓圍繞,吉慶祥和。
大獅尾背處馱一蹲伏欲躍的小獅,正嬉逐繡球,天真爛漫,憨態可掬。天然艷紅皮化作一輪紅日高懸,如意祥云簇擁,穹隆氣象,獅舞其上,更添祥和福瑞之意。
整體結構合理,比例適宜,恢弘大氣,注重在造型中運用線條的表現力,塑造出生動傳神的雙獅形象。輪廓造型的構線剛勁有力,一氣呵成,干凈利落,轉折自如,無拖泥帶水之處;細部則用線嚴謹婉轉,如同行云流水,刀腳清爽。
線條的力度、彈性和動態節奏都處理得恰到好處,包含著豐富的對比與統一的協調美感。不僅精準地把握了獅子肌骨的天然特征,又略帶夸張地強調了肌骨內蘊的力量美,完美平衡了作品所要表達的自然之韻和藝術創思,凸顯了大獅小獅的形貌特征。而造型和線條無處不圓融,無處不飽滿,亦將白玉的細潤質地襯托得分外優美,可謂形質相協。
雖題材古而有之,古今元素的碰撞卻使得作品藝韻別致,傳承之中而有創思,亦古亦新。此作“太獅少獅”獰厲威猛中見溫順,氣勢恢宏而顯吉慶瑞意,氣質威武卻略帶神秘,穩重又不失天真意趣,多重藝術感受融匯其中,欲說還休,妙不可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