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乾隆九年(1744),高宗諭令于敏中等諸臣檢閱內(nèi)府所藏宋、元、明等善本進(jìn)呈御覽,于乾清宮之東昭仁殿列架庋藏,題為“天祿琳瑯”,至此建立了我國第一個宮廷善本特藏處。并編纂了我國首部官修善本書目《欽定天祿琳瑯書目》10卷。
清嘉慶二年(1797)十月乾清宮走水,“天祿琳瑯”前書盡毀,后由大學(xué)士彭元瑞領(lǐng)總裁銜主持,歷時7個月,編定了《欽定天祿琳瑯書目后編》20卷,收錄宋以來歷代善本664部。是為我國古代皇家藏書之巔峰。
天祿琳瑯藏書處
然而,從清末至上世紀(jì)五十年代,天祿琳瑯?biāo)貛捉?jīng)聚散,現(xiàn)百分之九十歸于公藏,流落民間者吉光片羽。此次2024西泠春拍有幸征得“天祿琳瑯”舊藏《帝學(xué)八卷》全函,誠邀諸位書友同觀歷代帝王必讀之金鑒,一睹皇家典藏傳世之風(fēng)采。
2024西泠春拍
古籍善本·金石碑帖專場
天祿琳瑯舊藏全函《帝學(xué)八卷》
(宋)范祖禹 撰
清初省園仿宋刻本
1匣1函4冊 太史連紙
鑒藏印:五福五代堂寶(朱)八征耄念之寶(朱) 太上皇帝之寶(朱)乾隆御覽之寶(朱)天祿琳瑯(朱)天祿繼鑒(白)宋本(朱) 季振宜印(朱)滄葦(朱)
半框:19.2×14.4cm 開本:28×18cm
著錄:1.《欽定天祿琳瑯書目后編》卷五宋版子部第七、八葉,清光緒十年(1884)長沙王氏刻本。
2.《賞溥杰書畫目》,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,1934。
3.《天祿琳瑯知見錄》P168,北京大學(xué)出版社,2017。
參閱:1.《中國古籍善本總目》子部/儒家P792,線裝書局,2005。
2.《藝風(fēng)藏書續(xù)記》卷二,繆荃孫撰,清光緒二十六年(1900)刻本。
這是一部專為宋哲宗量身定制的經(jīng)世之書
北宋元祐初年,年幼的哲宗繼位,祖母太皇太后高氏臨朝聽政。為了讓其成為一位恪守祖法、通曉經(jīng)義的明君,高氏任命了一眾官員作為侍讀,這其中除了人盡皆知的眉州(今四川眉山市)蘇軾,還有同出蜀地的華陽(四川成都市)范祖禹。作為“三范修史”的代表,其還曾協(xié)助司馬光編修《資治通鑒》。
宋哲宗真像
為了授課之用,范祖禹選取上古伏羲、神農(nóng)至宋神宗三十二位帝王之嘉言善行,匯為一帙,撰成《帝學(xué)》一書進(jìn)呈。另其編纂《唐鑒》一書,至今還仍有浙刻宋本存世。主旨即在解釋政治興衰、朝代更迭的同時,闡發(fā)治國之道。也因此被蘇軾譽(yù)為“講官第一”。
致知、誠意、正心、修身、齊家、治國、明明德于天下。——堯舜之道
任忠賢則享天下之褔,用不肖則受天下之禍。——唐太宗之道
明則不惑,威則善柄,斷則能行,總是三者守而勿失,非圣人孰能為之。——仁宗之道
從漢太祖“能馬上得之,不可馬上治之”;到唐太宗“治亂由于任人”;再到宋仁宗“明、威、斷三字勿失”,此書精選了歷代具有代表性的帝王事跡,詳述治國修身的重要性。并且在事跡之后還兼附評議,抒以己見。《四庫全書總目》稱其“:今觀此書,言簡義明,敷陳剴切,實(shí)不愧史臣所言。”
這是一部歷代帝王務(wù)學(xué)求師的問道之書
故宮藏《乾隆帝寫字像》局部
歷代王朝,都極重視對皇子的教育。《帝學(xué)》作為前朝歷代寶訓(xùn)之一,亦如《唐太宗金鏡錄》《帝范》《帝鑒》等,成為了清代皇子必讀課本。陶湘《書目叢刊》就記載乾隆帝曾命永瑢、永珹、永瑆、旻寧繕錄此書。《中國古籍善本總目》亦著錄中國科學(xué)院藏有永璇鈔本。
上海圖書館藏清鈔善本
從上海圖書館所藏清鈔善本《帝學(xué)》也可以看出,此書當(dāng)時在宮廷典籍中頗受重視。乾隆帝更是對其鐘愛有加,常于幾案展讀,并親題御識兩篇。
抄錄乾隆御題:藏弆御府有年,每于幾余展閱,不特芬流楮墨足備石渠東觀之遺,而自宓羲迄宋凡帝王務(wù)學(xué)求師之要,燦然眉列,實(shí)為千秋金鑒。
這是一部宮廷原裝著錄的傳世之書
《帝學(xué)》一書《天祿琳瑯書目后編》共著錄刻本三部,其中第一部即為西泠本。此本前刊嘉定辛巳齊礪序言,次建炎四年謝克家奏取書札子。半葉十行,行十九字,小字雙行,左右雙邊,雙魚尾,版心下部分鐫有“省園藏板”字樣。紙質(zhì)堅韌勻凈,楮墨烏亮煥彩,簾紋不明顯,通篇欄線復(fù)描,宛若宋本面貌。無怪繆荃孫稱之:“紙堅致,墨光潤,宋本之至佳者”。
《欽定天祿琳瑯書目后編》卷五著錄
全帙黃地如意花卉紋仿宋錦四合函套裝,明黃暗花云龍紋緞題簽,灰地書衣,黃綾包角,首末葉及前后附葉“乾隆御覽之寶”、“天祿琳瑯”、“天祿繼鑒”、“五福五代堂寶”、“八征耄念之寶”、“太上皇帝之寶”六方天祿繼鑒御璽俱全,宮廷原裝保存。另卷首末收“宋本”、“季振宜印”、“滄葦”、“季振宜藏書”印,知為清代藏書家季振宜舊藏。
首末葉六方天祿繼鑒御璽
卷首季振宜鑒藏印
《帝學(xué)八卷》宮廷原裝全函
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天祿琳瑯?biāo)问藉\書衣
后著錄于清宣統(tǒng)十四年七月十三日溥儀《賞溥杰書畫目》之中。據(jù)《書目》記載,當(dāng)年七月溥儀將《后編》中三部一一賞賜,現(xiàn)一部藏中國國家圖書館,另一部佚失,故西泠本為目前市場唯一可見流通本。
《賞溥杰書畫目》著錄
這是一部學(xué)界至今尚存疑團(tuán)的傳奇之書
關(guān)于此書,時至今日尚有諸多未解之謎。其中最為著名的聚訟,就是此書的版本判別。《天祿琳瑯書目后編》記載為宋版;繆荃孫《藝風(fēng)藏書續(xù)記》著錄其為宋活字本;傅增湘《藏園群書經(jīng)眼錄》著錄其為明刊本;葉德輝《書林清話》以宋活字本稱之,可見歷代知名藏書家對于其年代、制作工藝等都存在不同觀點(diǎn)。
1978年底,國內(nèi)版本名家還曾齊聚成都,專門對重慶市圖書館所藏此版進(jìn)行了審定,斷為清乾嘉間省園木活字印本。今日之學(xué)者更多稱之為清初省園刻本。因未見宋明早本,故此清版也是此書傳世所見之最早刻本。
西泠本“省園藏板”字樣
“省園藏板”用紙細(xì)節(jié)
然而,正是這樣一部刊刻時間距今未遠(yuǎn),又紙墨堪稱俱佳的清本,卻未與印象中的“林佶四寫”“秀野草堂”等精寫刻一樣留名于中國版刻史,更莫提其刊刻緣起及“省園藏板”源流。而形成這一現(xiàn)象的重要原因,即此清初省園刻本存世珍罕。僅國家圖書館、北京大學(xué)圖書館、故宮博物院圖書館、遼寧省圖書館、甘肅省圖書館、山東師范學(xué)院圖書館等數(shù)家公藏機(jī)構(gòu)館藏,公開拍賣市場未見此部之外第二部流通。
后世藏家只知其書,難見真容。這也使得《帝學(xué)》一書在《天目后編》收錄諸如清康熙通志堂刻《尚書詳解》《三禮圖》《大廣益會玉篇》等一眾充宋之本中顯得尤為特別。我們也期待西泠本的面世以及后期新資料的發(fā)現(xiàn)能為我們揭開這些未解之謎。
《天祿琳瑯》作為皇家珍藏古籍菁華之所在,歷來備受藏家追頌。往屆拍場所現(xiàn)天祿遺珍僅30余部,多為單冊、殘卷,其中首尾俱全之完本唯見9部,此《帝學(xué)八卷》即為其中之一,翎毛鳳角足以珍視,更遑論此經(jīng)世治國之名篇,如今現(xiàn)身西泠二十周年春拍,堪稱書林盛事。